手机版网站

手机版网站

微信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微信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肇庆医生王启民捐献遗体: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2016-03-31 09:06:33 来源:院办 作者:邓少莹 浏览:6954

2016326,在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里,81岁高龄的王启民,曾是该院的外科主任,抢救过无数生命,如今躺在病床上的他却面容憔悴,每一次呼吸都很艰难,生命只能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上午1153分,随着警报声,心电图机显示出一条直线,王老离世了。在旁守候的王老家人及同事,悲痛不已。根据王老的遗愿,值班医生联系了肇庆市红十字会,将遗体捐献给南方医科大学作科研、教学之用。

君子抱仁义  大爱撒人间

王老生前罹患糖尿病、高血压、柏金森等症,322日下午,病情急转直下,进入昏迷状态。次日早上,王老的妻子黎莉芳(市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2014年度肇庆“身边好人•敬业奉献”好人)给她的徒弟刘楚芹(市二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医师)打了一通电话,请刘楚芹帮忙咨询遗体捐献事宜。刘楚芹回忆道,得知王老的意愿,震惊之余,十分钦佩。

当肇庆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来到医院与家属进行谈话前,医院的旧同事劝黎老,站在晚辈的角度,应该留点东西给晚辈以作缅怀。但黎老却说,早在2年前,先生已说过:“与其身后火化剩下一把灰,倒不如把遗体捐献用于科研、教学,多研究我的疾病,让其他人活得更健康。”王老宽阔的胸襟、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家人,“这是父亲留给我们这些后辈的精神财富,我们理解他,尊重他。”女儿说。323日中午,王老的亲属在捐献同意书上签下最后一笔,王老的心愿得以达成。

王老生前为他所热爱的医疗事业鞠躬尽瘁。20008月退休后,他惦记着患者的健康选择返聘继续坐诊,一直到71岁高龄,由于身体原因才正式退下工作岗位。多年以来,他从未忘记作为一名医者的仁义,在遭受病痛折磨的时刻,依然惦记着要捐献遗体用于科研、教学,让后人研究他的疾病,让他人活得更健康。身后,王老以无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把大爱撒向人间。

民康为怀  悬壶济世

1935年,王老出生于海南省的一个普通家庭,凭借对医学的热爱和自身不懈的努力考入江西医学院,从此便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1961年,王老从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江西的一家矿山医院工作。1978年,王老从江西调至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主持外科工作。也是在这一年的国庆节,一例抢救,让王老颇感欣慰。

当时王老刚调到肇庆不久,国庆节期间,医院通知他到四会市大沙卫生院出急诊。当王老到达大沙卫生院的时候才发现,情况比他想象中要糟糕得多!患者是一名七八岁的小孩,由于肝脏破裂引致大出血休克。1978年的肇庆,交通不便,医疗也相对滞后,如果把小孩带回市二医院再抢救,情况或许更危险。王老当机立断,决定就地手术。克服重重困难,小孩得救了!王老从此与这名死里逃生的小孩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感谢恩人,这名小孩每年都会从四会大沙来到肇庆市区探望王老,直至小孩考上大学,外出求学。

凭着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热爱,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执着,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王老在患者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很多患者慕名前来找王老诊治。90年代初,一名来自鼎湖凤凰镇九坑的患者慕名找到了王老,进行胃切除术。但是由于这名患者病情较重,且因为家贫,在术后无力得到更好的护理,也无力补充营养恢复元气,一度出现术后并发症,因此也欠下医院一笔较大的医疗费用。作为外科主任,王老并没有狠心请病人出院,而是每天坚持为患者买牛奶助他更好恢复身体。在长达3个多月里,王老自掏腰包,每天一瓶牛奶,风雨无改。由于营养充足,加上医护人员细心医治,最终,该名患者痊愈出院。如此默默为患者尽力所能及的帮助的事情,在王老身上还有太多太多。而王老始终坚信: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援非功劳显赫  曾被授予国家独立勋章

中国的援非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非洲国家正在为完成民族独立而奋斗。中国出于深切同情和需要相互支持的国内外环境,伸出了援助之手。由于医疗技术过硬,在19821984年,王老夫妇也光荣地成为援外队伍中的一员,代表祖国远涉重洋,到非洲岛国赤道几内亚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外生涯,弘扬白求恩精神。在援非的两年时间,王老把一双尚幼的儿女交付年迈的岳母照顾,仅仅靠每月一次的书信获知远隔重洋的家人情况。

后来,王老曾写下这样一段回忆:1982年,医院派我和妻子参加中国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工作环境、条件都比较艰苦,疟疾多发,几乎每人都得过几次。但是非洲人对中国人很友好很信任,1984年在首都马拉博发生了霍乱,由于中国医疗队化验准确,治疗及时,中国医疗队立了功,总统很高兴,为中国医疗队开庆功大会,总统亲自给我们在首都医院工作的队员带上国家独立勋章及一块刻有总统府名字的手表。

长达两年的艰苦生涯,数次历经生死之劫,王老就是用如此简单的一段话概括了。坚毅、无畏、大舍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优良品质,当他克服了种种艰难与困苦,创造条件开展各项医疗工作,用精湛医术挽救了生命垂危的非洲病人时,当地百姓的健康,便是对他最好的嘉奖。

传道授业  倾囊相授

1984年,援非工作结束后,王老夫妻二人回国。因为夫妻二人技术精湛,曾有人介绍他们到深圳参加工作。但当时市二医院的外科,正是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多是年轻一辈的医生。王老内心清楚知道,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这批年轻人成为一名医生的路才刚刚开始,实在太需要一名引路人。于是,王老夫妻二人放弃优厚的条件,继续留任市二医院,为这群年轻医生传道、授业、解惑。

现任市二医院骨科主任梁显球是王老的其中一名徒弟。在梁显球的印象中,恩师是一位外科的“全科医生”,无论是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还是妇产科手术,恩师都能一手主持。在那个外科系统还未分支发展的年代,这样的技术型人才,实在是凤毛麟角。

说起恩师,梁显球满怀钦佩,充满感恩。他回忆,当年骨科刚从外科分支独立发展,很多手术都处于空白阶段,尽管医务人员已经从广州进修学习回来,但遇到复杂的病情,医护人员还是望而却步。而王老,却一再鼓励这批年轻的医生勇于开拓,主动担当,和后辈一起钻研技术难点,逐个击破。如今,市二医院骨科已发展成为了肇庆市重点专科,可开展多种复杂、疑难手术,在粤西地区,已有它的位置和名声。梁显球说,今天的成果,王老功不可没。

然而,后辈从王老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还有医者应有的精神风范。王老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师者,他宽容仁厚、淡泊名利,时刻影响着后辈的成长,让后辈明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的真谛。

“无语良师”的医学人文教育

26岁从医开始,医学始终贯穿了王老的一生。一直到71岁高龄,由于身体每况愈下,才不得不退休静养。王老在晚年饱受疾病煎熬的时候,依然决定身后献身医学,捐赠遗体,让更多的医学生学习,成为医学生的“无语良师”。

医学上,遗体捐献者被尊称为“无语良师”。他们不会说话,却用自己的身躯,教会学生人体的结构、血脉的走形。学生们也许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他们只是安静地躺着,用身体教会一届又一届的医学生,怎样去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怎样去承担医者的责任。

在得知王老捐献遗体的决定后,王老的亲人、朋友、旧同事深受感动。近年来,随着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人接受器官捐献的理念,赠人玫瑰。但在长期深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影响的中国人中,能身后将遗体捐赠给医学院供科研、教学之用,其精神实在难能可贵。王老病逝后,数十名医院的旧同事自发回到医院,为王老献花、默哀、鞠躬、送行,悲切追思这位平凡的英雄。

启育后人不遗余力桃李成荫,民康为怀悬壶济世鞠躬尽瘁,王老,您走了,但您没有离开。

 


王启民、黎莉芳援非时,总统授予其“国家独立勋章”

 


王启民、黎莉芳援非时的手术情景